杉木作為我國重要的速生樹種,不僅能提供木材,還能儲存生物量碳。由于杉木的速生特性,其碳儲量在生長期內變化很大。林齡和密度是決定人工林生物量碳的兩個關鍵因素,它們通過自然稀疏和間伐而相互關聯,研究林齡和密度的交互作用,對于杉木人工林固碳效應評估具有重要理論意義。
本研究于1987年在湖南省會同縣造林,造林后第10年和第20年分別間伐1次,間伐后保留3種密度,從第23年開始,至第31年,每隔2年分別測定樹高和胸徑,并估算材積和生物量碳。結果表明,林齡和密度的交互作用會影響樹高生長;材積和生物量碳隨著林齡的增加而增加,隨著密度的增大而減少;采用異速生長方程擬合樹高和胸徑,表明至少需要1300-1500株/公頃,才能在20年后獲取最大的材積和生物量碳。鑒于此,為了獲取更大的生物量碳,建議20年以上的杉木人工林保留密度為1300株/公頃。本研究時間跨度30余年,研究了林齡和密度對大面積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碳的交互影響,為杉木人工林經營及固碳效應評估提供了理論依據。
相關論文“Estimated biomass carbon in thinned Cunninghamia lanceolate plantations at different stand-ages” 發表在期刊《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》上。張勰副研究員為第一作者,徐清乾研究員為通訊作者,許忠坤研究員指導并參與了該研究。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(2016YFD0600301)的資助。

論文鏈接:https://doi.org/10.1007/s11676-020-01221-8